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刨削与感官——感官训练的重要性

刨削与感官——感官训练的重要性

  • Beitrags-Kategorie:Allgemein
  • Lesedauer:2 min Lesezeit

通过感官认知世界

在华德福教育中,感官训练和感官护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感官,我们可以感知世界,收集关于世界的经验,从而发展自信心。这篇文章将展示了刨木对感官发展的贡献。

数字世界中的感官挑战

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孩子们的感官反而被单方面过度使用。尤其是在视觉和听觉方面,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不适合年龄的信息。这种二手体验的洪流往往导致一种成瘾行为,表现为孩子们避免思考和体力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协调和注意力缺陷是其结果。

手工课是对抗这种意志瘫痪的极好方法。

全面锻炼十二种感官

因为通过手工艺艺术活动,所有十二种感官都得到锻炼和训练,使人们能够通过身体,特别是通过双手,重新学习以“新”方式感知和体验环境和世界。

这里以刨削和锯木为例,这是九年级的木工课内容。

视觉与触觉的结合

刨削木板时,首先将如剃刀般锋利的刨刀精确地嵌入刨床。通过刨床的底部观察,必须将刨刀精确调整到十分之一毫米的精度。这里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可用作辅助。视觉变成触觉,能够精确地用眼睛“触摸”;眼力得到训练。

刨削时,左手用力,右手和右腿推动,左腿向前迈步。通过刨床,学生能感觉到刨刀是否正确地削下刨花。他们甚至能通过产生的声音判断:声音越高,刨花越薄,反之亦然。如果声音短暂中断,阻力减小,刨花断裂,就不再是连续的卷曲形状。

我们不仅能用耳朵听,还能用耳朵“看”和“触摸”。参照鲁道夫·斯坦纳1920年12月20日关于音乐本质的讲座,前斯图加特梧兰华德福学校的手工教师克劳斯·查里修斯提出,听觉可以如此精细,以至于在制作乐器时能“听到”木材。斯坦纳建议乐器制造者研究树木如何处理水分,从而了解哪些木材适合制作特定乐器。

体力劳动与平衡感

刨削的动作不仅锻炼了运动感。木工课所用的木板长约一米半。首先要求正确地站在两脚上(平衡感),双手和手臂的协调必须事先正确指导。因为刨削时每一块肌肉都在运动。只有通过平衡感才能达到规律的节奏。

刨削是一项汗流浃背的工作,许多男生把这项工作看作健身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男子气概、肌肉力量和肌肉酸痛。

在这个年龄段,骨骼生长领先于肌肉生长。这种“训练”有助于了解自己身体、世界、材料和工具的规律,并与之交流

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刨削松木板时,整个木工坊弥漫着一种令人愉快的树脂香气。当老师不经意地嚼一片薄薄的木片时,学生们会注意到,并把苦涩的味道和咀嚼的阻力当作一种挑战。

当手工教师在介绍中提到工具和木材的古老名称,提到早期文化的古老工艺时,学生们通过触摸、观察、嗅闻和敲打这些物品,感官记忆得到重建。

语言与体验过的材料建立了现实的联系。

语言与动作的结合

语言伴随着有意义、精确的动作

每一项传统手工艺都包含“教学”的肢体语言,即师傅的指示

在作品逐渐成型的过程中,老师会示范如何精确地进行板材的“修整”和“厚度调节”、“宽度调节”(古老的行会术语)。

通过手工,木材被赋予尊贵,因此有了“von”的贵族头衔——手工艺人也获得了“手工艺荣誉”,因此有了“师傅”的头衔。

我刨削,故我在

如果要得到一个平面,必须始终考虑凹面和凸面。在制作燕尾榫时,必须事先考虑和反思木材连接的规则,然后才能准确无误地画出草图。

现在,学生必须信任自己的草图(图纸)。正确的手持方式和立场对于能够锯出三维绘制的木材连接是必要的。

每次锯推时,绝对需要自我存在感。在锯子回退时,感知下一个推锯时手腕的微调方向。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判断(现在的行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

自我感官使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个性。通过热情和身体挑战,顺便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继续努力工作。当他们观察自己的工作和他人的工作或被“师傅”纠正时,不仅意志力得到了锻炼,社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结语

在华德福教育中,感官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手工劳动,尤其是刨削和锯木,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艺,更是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世界

刨削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实际上锻炼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平衡感和运动感等诸多感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力、专注力和社会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从粗糙的木板开始,逐步将其加工成美丽的家具。这不仅是对他们手工技能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感官能力和内心力量的全面挑战和提升。

当学期结束时,他们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体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意义和自信。

解释十二种感官

引言

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中,十二种感官理论是鲁道夫·斯坦纳提出的。这些感官分为三组,每组四个,分别是物理感官、认知感官和社会感官。这些感官在教育中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物理感官

  1. 生命感:感知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力。在手工劳动中,学生通过身体的劳累和恢复感知到自身的生命力。
  2. 运动感:感知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在刨削和锯木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在锻炼他们的运动感。
  3. 平衡感: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正确的站姿和刨削的节奏都依赖于平衡感的培养。
  4. 触觉:通过皮肤感知外界物体。手工劳动中,学生通过触摸木材、工具和刨花,直接与材料进行感官互动。

认知感官

  1. 嗅觉:通过气味感知环境。在刨削松木时,学生闻到树脂的香气,这不仅是一种感官享受,也是一种对材料特性的认知。
  2. 味觉:通过味道感知食物和其他物质。老师咀嚼木片的行为让学生体验到木材的味道,这是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
  3. 视觉:通过眼睛感知形状、颜色和空间。在调整刨刀和观察刨花时,学生的视觉得到极大的锻炼。
  4. 听觉:通过耳朵感知声音。在刨削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刨花的声音来判断刨削的效果,这是一种高级的听觉训练。

社会感官

  1. 言语感: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理解。在手工课上,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示,理解了许多古老的术语和技巧。
  2. 思考感:通过思维进行理解和判断。学生在制作木工连接时,需要进行复杂的思考和判断,这培养了他们的思考感。
  3. 自我感:感知自己的存在和身份。每次锯推时,学生需要完全专注,这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感。
  4. 他人感:感知和理解他人的个性。

《流光织梦》|黄色 · 苏州织造 · 京沪高铁 · 苏州站

灵感回应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黄色」篇章。 以苏州织造流转千年梦境,织出光与土之间的永恒诗篇,致敬中华文明中最温暖的色彩。 苏州丝织的柔韧与光泽,在高铁飞驰之间,再次发出低语。 黄色,是土地的根,是文明的肤,是日光掠过织机时的一声轻响。 在京沪高铁飞驰的速度中,苏州站宛如一枚静谧的绣针,将古老的织造记忆,缝入现代的脉络之中。 从一缕光,到一匹绢,千年的时光在指尖缓缓流转。 《流光织造》由此而生。 黄 如果世界有最暖、最温柔的颜色,那一定是黄。 黄,是光之首,是土之色,是天地初分时,光亮在大地上洒下的第一道光点。 在《说文解字》中,“黄”,是江水光照大地而成的颜色,为光照之色,是埋藏着光明与生命力量的温暖之色。 在中国文化里,黄,是五方正色之一,代表中央,象征大地,连接东西南北的心脉。 黄土,养育了千营万落;黄河,流过中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起初,黄色在上古文明中,就是合天地之归心;随着秋季的到来,黄色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契合中心转换的色彩。 而在苏州,黄色,被织绸成最顶级的存在。苏州织造,自明代起,便是国家的荣耀。专供天子,织就龙袍凤服。粉红绫缎之间,有一种明黄;深黄锦缎之中,缀有金线,点缀成龙风同飞。线线如云斜舞,万色归一,总有一抹黄,残留着阳光未散尽的温柔。 在《红楼梦》里,黄色,是藏在最温柔、最远征相思中的一抹光。薛宝钗一身蜜合色、芒草色,藏着清淡与精致的蔷薇气息。藤花薄暮之下,熏熏淡淡的黄,成了薄味而绵长的线索,演绎着每一场秋流与细雨。 节气中,黄,不是随意之色,而是自然的时钟。秋分,“黄稻熟”,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季节交替之间,黄,如最深的善意,想为万物留下一线温泉般的温暖。 今日,花一程时光,踏上京广高铁,一路南下,抵达苏州站。这座车站,仿佛一缕细黄的丝线,纯纯地绘着一段最温暖的时光。 黄,不只是大地的颜色,也不仅是光的色调。它是在光与土之间,给予世界的一场温柔期盼,如同回忆,如同希望,也如同,一场长长的、缓缓流淌的光。 苏轼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曈曈日脚晓犹清,细细槐花暖欲零。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 译文: 晨曦中阳光微弱,天空尚且清冷,细小的槐花在温暖中缓缓飘落。坐在廊庙之间,静看群臣聚集,偶尔抬头,便见一片祥瑞的黄色在天庭升起。 资料来源: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歌曲

Weiterlesen »

《墨刻为神》|黑色 · 甲马 · 昆楚大铁路 · 大理站

黑色,是对未知的叩问;高铁,是对时代的回应。 这篇文章灵感源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二集中对黑色的诠释,也融合了我对中国高铁奔腾之美的热爱,用旋律刻下穿越千年的祈愿。 墨色刻下信仰,车轮带动时间。 《墨刻为神》由此而生。 黑 如果世界有最厚的颜色,那一定是黑。 黑,是天地初分时的第一抹色彩。 它藏在混沌与寂静中,象征着未知、深邃,也孕育着无尽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黑色是正色之首,是北方的象征,是水之本色。 黑色,不止是遮蔽与恐惧,它也是生长,是归宿,是孕育万物之前的等待。 在《说文解字》中,“黑” 字依燃烧而生:「熔炉也,无光也。」 美丽而惊怪,黑是光的完成,是无完的结束,是燃尽后剧落的一地燃灰。 云南大理 甲马 图片来源:纪录片 《寻色中国》第二集 大理高原,一丝寒香,清凉地在风雨中飞舟,似乎也将我們拉远,远到那个燃香而通神灵的时代。 如果你跨越百年,跨越山水,坐上今日的昆楚大铁路,你会发现:路边,有红有黑有白的纸片,在雨中摆摆。 那不是流浪,是民间的秘诀:甲马。  在云南大理,人们用最原始的黑,敬献神明。 在大理的菜市场,随处可见黑色印刷的“甲马”纸符,纸上刻画着千姿百态的神灵。 这些神灵形象最早源自中原,经过八百年的交融,成为白族人生活中守护的存在。 雕刻甲马的匠人,以刀为笔,墨为魂,把祖先的信仰与今天的愿望,刻进一块块的木板里。 纸符,形如单薄纸纱,印着神灵和世界的始终。 一个老神,一缸燃烧之墨,一张甲马纸符,在大理的菜市场里一代代传送。它们代表着辛苦,代表着愿望,代表着不散的香气与神话。

Weiterlesen »

Schreibe einen Kom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