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空谷芳華》|高原桃香 · 文成公主 · 拉林鐵路

《空谷芳華》|高原桃香 · 文成公主 · 拉林鐵路

一縷高原冷香,伴著千里風雪嫁衣。
桃花雖短,香氣卻長,埋在歲月之下,靜靜盛開在雪山深處。

本篇探尋的是「文成公主入藏」,開篇便回望那場橫越千里的聯姻。

傳說布達拉宮,便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與文成公主所建。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遣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她攜帶著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三百六十卷作為嫁妝,還有一囊中原之香。

松贊干布遠從邏些(今拉薩)趕至柏海相迎,千里風雪之行,正是香氣與信仰交會的旅途

公主自長安出發,身披華服,手持香囊,歷經羌地與雪域,終在林芝桃花盛開時,抵達命運的渡口。

傳說中,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與文成公主所建。這座聳立於紅山之上的殿宇,承載著一場政治聯姻背後的千年餘韻。然而在布達拉宮之前,帕邦卡才是最早的靜修之所。

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後,先建布達拉宮,再修帕邦卡。這裡,既是談論國事、接待使者之地,也是一對政與心合的夫妻,在香煙繚繞的石上屋宇間共同修行的地方

帕邦卡山上的白屋,是松贊干布打坐處;而最頂層的黃房,據說則為文成公主所居。山間有一株古老桃樹,相傳為她親手所植。

若花開之時,正逢她香囊中焚起那縷中原之香 – 
高原桃香與沉穩乳香混合,在西藏天空下緩緩升起,如夢如詩。

她,精通曆法與占卜,亦知香氣能安魂定志;
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公主,而是「香」的使者。

香未散,人未還,但一整座高原,記住了她走過的氣味。

  1. 高原上的春天來得比誰都遲,也比誰都真。
    桃花開時,雪未融,風依舊冷,但那花香,卻不躲不退,像是千年來第一次呼吸自由。

  2. 如果說江南的桃香是一場夢,那林芝的桃香就是一次覺醒。
    花開在冰雪交界處,不是為了嬌媚,而是為了頑強。

  3. 文成公主焚香而行,她走過的不是婚路,是文化的橋,是信仰的徑。
    她帶來的不只是人與書,更是香。那香氣中,有中原的思念,也有對未來的安撫。

  4. 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嗅覺反而變得敏銳。
    一縷桃香,能讓記憶回到未嫁時的夢中臥閣,也能提醒她,身在異域,更要柔中有剛。

  5. 古人合香,講究「君臣佐使」,但在林芝這片空谷中,一切都被自然重寫。
    雪是君,風是臣,桃是香的魂,而她,是唯一的使者。

  6. 桃香不只是浪漫,它更是一種渡世之力。
    柔者不碎,香者不朽。文成公主未言,但香氣已先到,先於語言,也勝於語言。

  7. 有些香氣,是為了記憶某個人;
    有些香氣,是為了讓人記住一段路。文成公主的桃香,是後者。

  8. 今日拉林高鐵開通,時速160;當年駝隊萬里,步步辛苦。
    但香氣穿越的,從不是距離,而是信念。

  9. 「桃花依舊笑春風」,可她早已不是昨日之身。
    林芝的春天裡藏著她的影子,不在畫裡,在風中。

  10. 如果你經過林芝,請閉上眼,深吸一口氣。
    你聞到的不只是桃花,是那場歷史婚禮的餘韻,是來自千年前的一聲輕語:「我願意。」

  11. 桃花不是用來賞的,是用來守的。
    文成公主所植那株老桃,如今仍在帕邦卡寺旁傲然挺立,
    即使風雪摧骨,也從未缺席過春天。

  12. 若你親至帕邦卡,不妨尋一靜處,閉目焚香。
    聞見的,不只是桃樹間的清香,而是千年前她與他,
    在香氣中並肩靜坐的畫面。這香,渡過的是政局,也是愛。

  13. 香氣無言,但記得所有細節。
    它記得文成公主抵達柏海時的風雪,也記得她第一次步入帕邦卡寺時的寧靜。
    它是靈魂的地圖,也是藏與漢的橋。

文成公主 · 李錚

拜別故土,叩別爹娘,
尚未轉身,淚已成行;
背對故鄉,面朝他鄉,
尚未啟程,心已返航。

明鏡日月山,為你重梳妝,
清清倒淌河,隨你去遠方。
文成公主,為何回頭望?
腳下的路,為何越走越長?

踏上高原,身著藏裝,
頭釵格桑,跳起鍋莊;
打開行囊,把夢收藏,
心分兩地,他鄉故鄉。

五彩的哈達,祈求永吉祥,
醇醇青稞酒,祝福長安康。
阿姐甲莎,情懷誰測量?
一生的夢,守望大愛無疆。

註釋:
「阿姐甲莎」為藏語,意指「漢族姐姐」,是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深情愛稱。

資料來源:文成公主

高原無語,桃香有痕。
石屋無人,香火未斷。

她在高處修行,香自低處入心。
一縷冷香,抵得萬里霜雪。

歌曲《空谷芳華》|高原桃香 · 文成公主 · 拉林鐵路

YouTube

Mit dem Laden des Videos akzeptieren Sie die Datenschutzerklärung von YouTube.
Mehr erfahren

Video laden

林芝桃花與高鐵復興號

拉薩至林芝

YouTube

Mit dem Laden des Videos akzeptieren Sie die Datenschutzerklärung von YouTube.
Mehr erfahren

Video laden

YouTube

Mit dem Laden des Videos akzeptieren Sie die Datenschutzerklärung von YouTube.
Mehr erfahren

Video laden

高原動車「綠巨人」:CR200J型復興號動車組

這款復興號動車組最高運行時速可達160公里,採用「2動8拖」的編組形式,並具備擴展至「12拖」的潛力。其最大亮點,是全球首創的「內燃+電力」雙動力牽引模式,能夠實現全程牽引順暢無需換車,真正做到了適應高原複雜環境的高效率運行。

多項關鍵技術成功填補了業界空白,標誌著中國在高原鐵路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再邁新步——這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

拉林鐵路是連接西藏拉薩林芝的國鐵Ⅰ級單線電氣化鐵路,是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2年10月,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電氣化鐵路,最高達到3650公尺


鐵路起於協榮站,經由拉日鐵路接入拉薩站與拉薩南站。路線沿拉薩河行進,經貢嘎、山南、朗縣、米林,最後抵達林芝站。正線全長403.144公里,設計時速為160公里

圖片來源:感受中国速度!踏上西藏首趟复兴号列车“绿巨人”  & 拉林铁路

備註:關於「綠巨人」綽號一事,感謝中車郝曉龍先生的指點。

《流光织梦》|黄色 · 苏州织造 · 京沪高铁 · 苏州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黄色」篇章。 以苏州织造流转千年梦境,织出光与土之间的永恒诗篇,致敬中华文明中最温暖的色彩。 苏州丝织的柔韧与光泽,在高铁飞驰之间,再次发出低语。 黄色,是土地的根,是文明的肤,是日光掠过织机时的一声轻响。 在京沪高铁飞驰的速度中,苏州站宛如一枚静谧的绣针,将古老的织造记忆,缝入现代的脉络之中。 从一缕光,到一匹绢,千年的时光在指尖缓缓流转。 《流光织造》由此而生。 如果世界有最暖、最温柔的颜色,那一定是黄。 黄,是光之首,是土之色,是天地初分时,光亮在大地上洒下的第一道光点。 在《说文解字》中,“黄”,是江水光照大地而成的颜色,为光照之色,是埋藏着光明与生命力量的温暖之色。 在中国文化里,黄,是五方正色之一,代表中央,象征大地,连接东西南北的心脉。 黄土,养育了千营万落;黄河,流过中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起初,黄色在上古文明中,就是合天地之归心;随着秋季的到来,黄色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契合中心转换的色彩。 在江南水乡,有一缕光,是丝线织出的时间。 苏州织造,起于明代,盛于清世,作为皇家直属的织造局,肩负着为皇宫织就龙袍、朝服与贡品丝缎的重任。绫罗绸缎间,藏着的是江南最细腻的匠心,最华贵的审美。妆花如云,缂丝如画,宋锦如诗,每一寸织物,都是时间与技艺交缠的回响。 这里不仅是丝绸之都,更是礼制与审美的合一之地。龙纹缂丝,织的不只是锦缎,更是天子的威仪,盛世的温柔。 苏州织造,是织在衣上的江南,是盛世之下的一抹风雅。它将一城烟雨、一段丝路、一缕工艺,织成中国最柔韧也最耀眼的文化标识。 它不仅为皇宫而织,也为千年江南留下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红楼梦》里,黄色,是藏在最温柔、最远征相思中的一抹光。薛宝钗一身蜜合与葱黄色,藏着清淡精致与内敛的气息。 在红楼梦里第八回,宝玉看宝钗: 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宝钗)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蜜合色,介于蜂蜜与琥珀之间,色泽温暖而柔和,带有淡淡的中性色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色写人,尤为细腻。薛宝钗常着黄色系衣物,如蜜合色、葱黄等,反应她性格中的稳重、温婉、内敛与持重。黄色于她,不张扬,却自有分寸之美,宛如一抹柔光,静静照亮她的人格边界。 在中国传统节气中,黄色常被视为季节转换的代表色,尤其与春季和秋季密切相关。春日的嫩芽、秋日的稻穗,都呈现出黄的不同层次。 秋分时节,稻谷成熟、田野金黄,是中国农民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也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春秋交替之间,黄色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生长与成熟的节奏,也承载了人们对土地温润、万物有序的理解与尊重。 今日,花一程时光,踏上京广高铁,一路南下,抵达苏州站。这座车站,仿佛一缕细黄的丝线,纯纯地绘着一段最温暖的时光。

Weiterlesen »

《墨刻为神》|黑色 · 甲马 · 昆楚大铁路 · 大理站

黑色,是对未知的叩问;高铁,是对时代的回应。 这篇文章灵感源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二集中对黑色的诠释,也融合了我对中国高铁奔腾之美的热爱,用旋律刻下穿越千年的祈愿。 墨色刻下信仰,车轮带动时间。 《墨刻为神》由此而生。 黑 如果世界有最厚的颜色,那一定是黑。 黑,是天地初分时的第一抹色彩。 它藏在混沌与寂静中,象征着未知、深邃,也孕育着无尽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黑色是正色之首,是北方的象征,是水之本色。 黑色,不止是遮蔽与恐惧,它也是生长,是归宿,是孕育万物之前的等待。 在《说文解字》中,“黑” 字依燃烧而生:「熔炉也,无光也。」 美丽而惊怪,黑是光的完成,是无完的结束,是燃尽后剧落的一地燃灰。 云南大理 甲马 图片来源:纪录片 《寻色中国》第二集 大理高原,一丝寒香,清凉地在风雨中飞舟,似乎也将我們拉远,远到那个燃香而通神灵的时代。 如果你跨越百年,跨越山水,坐上今日的昆楚大铁路,你会发现:路边,有红有黑有白的纸片,在雨中摆摆。 那不是流浪,是民间的秘诀:甲马。  在云南大理,人们用最原始的黑,敬献神明。 在大理的菜市场,随处可见黑色印刷的“甲马”纸符,纸上刻画着千姿百态的神灵。 这些神灵形象最早源自中原,经过八百年的交融,成为白族人生活中守护的存在。 雕刻甲马的匠人,以刀为笔,墨为魂,把祖先的信仰与今天的愿望,刻进一块块的木板里。 纸符,形如单薄纸纱,印着神灵和世界的始终。 一个老神,一缸燃烧之墨,一张甲马纸符,在大理的菜市场里一代代传送。它们代表着辛苦,代表着愿望,代表着不散的香气与神话。

Weiterlesen »

《帝香長歌》|降真香 · 武則天 · 鄭西鐵路

牡丹初放,香氣已遠。埋於帝王之志,盛開在洛陽之巔。 本篇探尋的是「武則天登基」,開篇便回望那場顛覆千載的加冕。 古代,降真香本是皇室專用之香,尋常百姓無緣得聞,甚至連達官貴人亦需極高賞賜才能一窺其韻。據《道藏》記載,漢武帝曾在封禪泰山時,特別焚燒降真香為靈獻;因為道教尊降真為靈香,自此以後,凡朝代祭拜天地,必以降真香為先。這段歷史,將降真香的尊貴地位定格於王權與天地之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氣息象徵。 傳說武則天即位大典前夕,亦特命宮中焚燃降真香。這種被譽為「香之尊者」的神物,在九重宮闈間縈繞,如同女皇手中緊握的權柄,層層疊疊,直上天聽。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從東都洛陽,乘鑾輿前往神都大朝會。她攜帶著世間最珍稀的寶物,亦懷抱著心中不滅的香魂。 當年,自龍門石窟到天堂明堂,一路焚香為引,那縷降真之氣,穿越宮闕樓台,也穿越了千年滄桑。 彼時的洛陽,城高池廣,萬國來朝。女皇披鳳袍、持寶劍,頭頂帝冕,一步一香,一香一國。 降真香在她手中,不僅是驅邪辟穢之物,更是凝魂養氣的力量。香氣所至,群臣低首,天下生輝。她懂香,更懂得以香馭心。降真香,便成了她隱形的帝國權杖。 千年以後,一條新鐵路從中原啟程,鋪向千里之外。它就是—鄭西高鐵。 今日坐在高鐵之上,自鄭州至西安,時速350公里,約兩小時多即至。而當年武則天的儀仗車駕,步步為營,寸步千金,每一處駐足,都伴隨著降真香煙緩緩升起,既是香火,也是氣場。 若說鄭西高鐵是現代的絲路動脈,那降真香,便是千年前無形的絲路。一縷縷幽香,早已將洛陽、長安,乃至整個盛唐,密密相連。 洛陽牡丹花會時節,城中再燃降真香,空氣中浮動著古老的馥郁—那不是尋常花香,而是帝王氣韻。是武則天拂袖而過的餘香,是降真香千年不滅的證明。 在高鐵呼嘯而過的河洛大地上,若你閉眼靜聽,仍能隱隱聞見那縷遺世而獨立的香氣。 它記得武則天第一次站上帝位時的氣息;它記得洛陽城萬國來朝、天上人間的盛景;它也記得,一位女子,如何以香為劍,以心為印,開創出獨一無二的光輝時代。 降真香不只是香,它是信念的凝結,是無聲的誓言。 而鄭西鐵路,不只是速度,它是時間的橋樑,讓千年前的香魂與今日的風景,再次交會。 若你路過洛陽,別忘了在牡丹花下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不只是花香,是那場歷史大夢的回聲,是武則天千年後的自白: 「我在香氣中,看見了自己的王朝。」 唐代曹唐 《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 其三 仙老闲眠碧草堂,帝书征入白云乡。龟台欲署长生籍,鸾殿还论不死方。红露想倾延命酒,素烟思爇降真香。五千言外无文字,更有何词赠武皇。  其三 仙老悠閒高臥碧草堂,忽接天帝詔書,徵召前往白雲仙鄉。龜臺上欲登錄長生仙籍,鸞殿中仍探討不死秘方。想暢飲紅露延壽酒,焚素煙降真香以通神。《道德經》五千言外已無需文字,還有何話能贈予武帝? 唐代詩人曹唐在《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中寫道,言語已無法盡述對武皇的敬仰之情,唯有延命酒與降真香,方堪為至高無上的獻禮。

Weiterlesen »

《雪域流香》|麝香 ·松贊干布 · 青藏鐵路

一縷柔馥悠遠,從雪域深處緩緩升起,穿越千年蒼茫。 本篇探尋的是「松贊干布與麝香」的故事——一場發生在青藏高原之上的香與信仰交會。 貞觀年間(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吐蕃,迎娶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奠定了藏漢文化交流的基石。在這場橫越萬里的聯姻背後,有一味香,伴隨著西藏的雪山、聖湖與佛塔——那便是麝香。 麝香,來自雄麝腹部香囊分泌的珍貴結晶,素有「香料之王」之稱。其香氣濃烈而溫潤,穿越寒冷,能在萬里風雪中久久不散。古人形容:「瀝一滴於斗水中,用濯衣,其衣至弊而香不歇。」(將一滴香液滴入一斗水中,用來洗衣服,即使衣服穿到破舊,香氣依然不散。) 在吐蕃時代,麝香被視為獻給神明與王者的至高之禮,是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神聖之香。 關於麝香的傳說眾多:或說麝食靈芝草而香,或說蛇聞異香鑽入香囊,最終血化為香。無論哪種,麝香從一開始就與傷痛、磨難與昇華交織在一起,正如吐蕃王朝的興起,亦是從雪域之苦中綻放的榮光。 今天,當青藏鐵路從西寧到拉薩,飛馳在海拔4000米的天路之上,沿線穿越的不只是地理空間,更是那條古老的「麝香之路」。這條路,曾是麝香貿易的黃金通道——麝香沿絲綢之路西行至中亞、波斯,東來則入中原、洛陽。 然而,麝香的榮光背後,也藏著原罪。 在古代,為取麝香必須獵殺雄麝,《本草綱目》記載:「其香在臍,射人即死。」青藏高原作為麝的原生地,見證了無數血與香交織的歲月。而今,隨著人工合成技術的進步,野生麝得到保護,麝香從掠奪之物轉化為文化遺產,成為生態意識甦醒的象徵。 青藏鐵路,不僅縮短了格拉兩地的距離,更載著人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與省思。從「掠奪之路」到「覺醒之路」,這條鐵道,見證著麝香的嬗變,也見證著人心的轉變。 當你乘坐青藏鐵路,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口,不妨閉上雙眼,深吸一口稀薄而潔淨的空氣——那其中,或許有一縷無形的麝香,正從遠古飄來。 麝香,不只是香。 它是信仰,是磨難,是一場在雪域之上的靈魂對話。 它記得松贊干布初建布達拉宮的誓言,也記得無數藏族牧人踏雪採香的足跡。 雪未融,香未散;心未遠,道未絕。 麝與麝香的祕密 麝香,原來來自一種名為「麝」的珍稀動物。麝,屬於鹿科,又名「香獐」,多棲息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高山密林間。 雄麝在腹部脐下擁有麝香腺,每逢初冬交配季節,為吸引雌麝,香腺分泌愈發旺盛,香氣亦愈加濃烈。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言:「寒至則香滿」,正道出了麝香分泌與節令之間的奧妙聯繫。 麝性孤傲,喜隱於峻嶺險崖之間。人們捕捉雄麝後,從其腹下腺囊中取出麝香,經乾燥處理後,呈現顆粒或塊狀,帶有獨特芳香與微苦之味。這稀有之香,不僅可製為名貴香料,亦能入藥療疾,成為自然界贈予人間的奇珍。 此外,麝香自古即被奉為珍貴藥材。《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譽之為「諸香之冠」。現代醫學亦已證明,麝香為優良的強心劑與興奮劑,是六神丸、麝香膏及諸多名貴中藥不可或缺之配料。 資料來源: 科普:大家都知道麝香,但是麝香到底是什么东西哪里来的? 麝香 ·松贊干布 01|天地鍾靈,麝香自成。日月輪轉,靈獸孕香,造物無心,卻養出世間至寶。

Weiterlesen »

《絲路馥郁》|乳香 · 張騫 · 蘭新高鐵

一縷乳香,從浩渺黃沙深處緩緩升起,跨越千年風沙,織成絲路上最悠遠的氣息。 本篇探尋的是「張騫與乳香」的故事,開篇便回望那場穿越萬里戈壁的壯闊行旅。 張騫奉命二度出使西域。他踏著駝鈴與風聲,越過葱嶺、穿越沙漠,沿著月牙般的絲綢之路,為漢朝開啟了一條通向西方文明的香料大道。 乳香,正是這條道路上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來自阿拉伯半島與波斯灣地區的乳香,經過漫長的駝隊轉運,穿越高原與沙漠,終於經過絲路,抵達了中原。 這抹異域香料,使漢地初聞遠方奇香。那縷乳香的氣味,微涼而甘甜,既能安神養心,又能作為祭祀與醫療之用,成為千古東西文化交融的象徵。 如今的蘭新高鐵,從西安一路通往蘭州,再延伸至新疆。列車飛馳於戈壁之上,僅需數小時,便可穿越當年張騫跋涉數載的漫漫征途。 而當年,那一場行走,足足走了十萬里。 沙丘無盡,黃河迴旋;星月為伴,駱駝為舟。張騫帶著一股堅定,一生只做一事的信念,穿越未知與危險,只為打開一扇通往文明的門。 而今,當蘭新高鐵的車窗映出無垠戈壁,請輕輕閉上眼,深吸一口氣。也許你能在風中嗅到那絲微微的香甜,那是兩千年前,一個使者用生命換來的馥郁。 香未散,人未遠。張騫未竟的路,如今已鋪成萬里鋼鐵大道,將東方與西方,歷史與未來,香氣與夢想緊緊相連。 乳香,是絲路的氣味;而絲路,是人心不滅的遠方。 唐朝天寶年間形容乳香的詩句 《焚香頂禮玉毫光》 焚香頂禮玉毫光,敬拜靈砂供養床。但有纖毫即是病,大雄真跡豈容藏。 譯文: 燃燒乳香,頂禮佛祖頭頂的玉毫光輝,虔誠供奉在以靈砂鋪設的法床上。但若心中還有絲毫執著,那便是修行上的病;真正的大雄佛陀的真跡,怎會被世俗形式所遮藏? 《乳香隱隱透簾櫳》 乳香隱隱透簾櫳,風動經幡意韻濃。佛殿莊嚴心自靜,禪音嫋嫋繞梁空。 譯文: 乳香的香氣幽幽縈繞窗櫺,風拂經幡,禪意愈發深長。莊嚴佛殿中,心境自然沉靜,梵唄餘音嫋嫋,迴盪在樑間虛空。 資料來源: 唐朝天寶年間形容乳香的詩句 乳香 · 張騫 1.還記得什麼是初志嗎?是踏遍絕域,只為一縷故土香。

Weiterlesen »

Gib hier deine Überschrift ein

Schreibe einen Kommentar